歐偉倫手拿「單刀橫傳霸四海」揮春的拜年圖(當然是網民創作),今年新春仍在流傳。歐假假哋曾是港腳兼足球先生,球技絕對應該高於99.99%取笑他的網民——在香港,球迷若日常會去公園踢兩腳,已算頗難得了。我有時會想:當年這一腳橫傳,是否建基於一些我們普通人看不到的因素而作出(雖然我暫時仍未想到有何可能性)?
不留情面的批評,在網上永遠有市場,鬧得越抵死越多人like,但我相信鬧的人很少質疑自己有無資格批評。例如曼聯成績不濟,球迷鬧爆之餘,十個人會出二十個建議:起用香川真司、減少兩邊斬中、買法比加斯、炒領隊……但球迷果真認為自己的判斷比曼聯管理層更好嗎?
精華片段放大球員表現
1990年世界杯準決賽中,德國憑布林美的一記改變方向射門入球,賽後英格蘭門將施路頓遭不少球迷罵他年紀太老、反應太慢(他當年40歲)。施路頓二十年後開腔回應:「批評者不知道自己在講甚麼。」
他解釋,若是由其他守門員來把關,十之八九只會呆站目送球入網,正是因為他反應夠快,才能中途轉向後退,反而令動作看來突兀。你必定懷疑施路頓砌詞為自己解困吧?入球的布林美卻認同這說法:「他從未見過守門員反應這麼快。」
球迷對足球的印象,九成來自電視轉播,其中又有九成來自精華重溫,換言之是C朗、美斯最佳表現片段;餘下的可能來自電子遊戲:按「A」鍵長傳、「B」鍵短傳,腳腳到位,按「D」鍵射門腳腳七注。殊不知,就算強如沙維、沙比阿朗素,都不可能達到如此準繩。C朗每場比賽射門「只有」7.88次,當中「只有」17.6%成為入球,必定比大部份FIFA玩家水皮。用這樣的尺度量度一般球員表現,當然是失望居多,但也不能代表球員「無腦」、「屎波」、「未盡全力」甚至「打假波」。
當我們取笑李健和「底線傳底」時,是否低估了踢了大半場、體力下降、兼快放完一段落底線後準確傳中的難度?
誠然,有些球迷業餘得來非常專業,例如英國有位博客Michael Cox,在自己網站Zonal Marking寫足球戰術分析,後來得《衛報》和ESPN垂青轉為職業分析員。他仍是業餘博客時接受訪問說,睇波時配備磁石白版,協助記錄隊形和做筆記,也會反覆重看比賽重要時刻之後才下筆。
我問過足球博客「薩基」如何觀察和分析隊型,特別是球員沒球在腳時的走位,他也說:「係呀,的確要抗拒追波睇的本能,迫自己追住球員來睇。」他們是例外中的例外,我自問做不到。
1941年12月7日,日軍偷襲夏威夷珍珠港,美軍傷亡慘重,原來事前有不少預警迹象,例如美國情報部10月時已得悉,一個駐夏威夷的日本間諜收到指令,監視珍珠港的美軍艦進出調動情況。
事實上,美軍共收過不少於八項線索,指日軍可能突襲珍珠港。憤怒的美國人認為這是軍方重大疏忽,甚至有人相信總統故意讓日軍得逞,以乘勢鼓動國民參戰。
不過,原來在同一段時間,情報部也收過58條情報指日軍會進攻菲律賓、21條指會攻巴拿馬、7條關於東南亞、7條直指美國本土西岸。
2001年的911襲擊亦然:固然事後「發現」襲擊者之前和拉登有聯繫、與之前爆炸案有關、曾計劃暗殺名人等「先兆」,甚至有FBI探員上書警告「拉登可能正有計劃地派人到美國學駕駛飛機」,何以FBI無動於中?部份原因是,FBI手頭上,有68,000項仍未跟進的「情報」。
因此,人人都可以做諸葛亮——不過是「事後」那種。早前曼聯被富咸迫和,批評者大喊曼聯只懂獨孤一味兩邊斬中,破了傳中次數紀錄。假如幸運之神稍為眷顧,讓曼聯偷雞成功,賽後評論很容易改寫成「曼聯勝在兩翼佔壓倒性優勢」。
另一問題,是球迷普遍極之主觀,偏見亦非常嚴重。我明白,睇波要投入才過癮;要投入,則必須有立場,有擁護對象,才會贏波時開心到跳起、輸波唉聲嘆氣。
批評總比付出心力容易
社會心理學家指出,人有根深蒂固的「小圈子」和「排外」傾向,這種擁護和守衞自己社群本性,對人作為群居動物甚為重要。不過,有質素的評論和討論,前提是要客觀,否則只變成潑婦罵街。
我試過寫文章批評車路士指控球證出言侮辱(事件後來被足總裁定不成案),立刻被讀者留言指我是「獌迷」(申報:我是利物浦迷);我也寫過「腳風順」沒有科學根據,卻被批反蘇亞雷斯(申報:ME ENCANTA SUAREZ!)。
有關擁躉偏見,有這一個政治學的研究:一般人自以為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決定支持那些政黨,但實際上過程往往倒轉:我們先選定了心儀政黨,然後找支持理由,包括選擇性地接受和扭曲現實。
我當然預計各位「獌迷」、「車迷」甚至「利迷」會對這篇文章有不客氣評語。我會用電影「五星級大鼠」(Ratatouille)裏,食評人Anton Ego品嘗老鼠廚神Remy手勢後的感慨,來安慰自己:「評論員的工作其實頗容易。我們不用冒險,卻可佔據道德高地,肆意批評他人的作品甚至個人。我們喜歡鬧人,因為寫者痛快、讀者過癮,但我們最終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,人家付出了心力的『垃圾』,意義還是比我們的批評大得多。」
姚崢嶸